1984年8月的一天,一大早,湖南韶山招待所工作人员便开始忙活儿,收拾好之后,便整齐站在门口,好像在等待什么贵重客人。
不一会儿,一辆小型黑色轿车缓缓驶来,工作人员赶忙上前迎接,只见四位神秘之客从车上走了下来,周围的工作人员都一脸好奇,探头看望。
四位客人中,三位身着海军军装,另一位为女性,身着黄绿色服装,工作人员对此更是好奇,每个人心中都在想:“他们是谁?究竟有何身份呢?”
但是,每次话到嘴边,又咽回去。因为招待所有明确规定:不允许导游及工作人员询问客人的身份。
所以,工作人员没有过多询问,便带他们来到毛主席的故居,有说有笑,可是谁料,刚到院落中,这位身着绿色衣服的女游客突然一改之前的笑容,神情变得凝重,四处张望,仔细查看着院中的每个角落。
来回看了数遍后,扭头悄悄对着工作人员问道:“毛主席父母的墓地在哪里?”
工作人员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当,便带着她来到毛主席父母毛顺生及文七妹的墓前,可是,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他们疑惑不解。
只见女旅客缓缓走到毛顺生及文七妹墓前,注视良久后,深深鞠了一躬,不一会儿,泪水便止不住夺出眼眶,哭得像个泪人一般。
那这名女游客是谁?为何会在毛主席父母墓前泪流满面呢?
其实,工作人员及导游心中也隐约猜到了,这名女游客极有可能是毛主席的亲人。
因为,在导游再次将她带至上屋场的一个晒谷地时,她无意间看见旁边一个木牌上醒目写着:毛主席小时候劳动的地方。心中再次泛起涟漪,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,嚎啕大哭起来。
身边工作人员见状,赶忙上前搀扶,但都无济于事,这位女游客的悲伤之情,一度难以控制,当即跪地失声痛哭起来。
直至这时,工作人员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位女游客,身份并不简单,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。那工作人员是怎么确定的呢?
原来,对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都明白,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一直以来,心驰神往的地方便是韶山,父亲的故乡,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这片土地上,感受不一样的魅力与精神。
但是,如今终于实现愿望,来到了韶山,可是,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,李讷心中却充满了胆怯与害怕,一种不可言说且复杂的感情涌上心头,为了避免麻烦,她专门在韶山管理局接待的名单中写了自己丈夫的名字王景清。
那她究竟在害怕什么呢?
按理来说,自己回到家乡,看望父亲曾经的儿时的地方,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可是,李讷却充满着畏惧。
这时,韶山一位领导得知后,赶忙前来说道:“你回来,怎么也不说一声呢?”
听到这句话,李讷本来缓和的心情再次提了上来,眼眶再次泛红,轻轻摇了摇头,微微道:“转眼,父亲已经去世八年,母亲之前还做了那么多错事,所以,我不敢回来,生怕老百姓会骂我,所以,我这次回来也没用自己的名字,也没有告诉你们。”
但在李讷心中,韶山永远是她的故乡,只是因为母亲的原因,自己不敢轻易踏上这片故土,此时,失去父亲庇护的她,突然来到这片土地上,内心极为纠结与忐忑。
韶山领导当然明白,母亲的错误不应该强加至后辈身上,这样对他们是不公平的,所以,也眼含热泪道:“你是毛主席的女儿,也就是韶山的儿女,不管怎样,韶山永远是你的家。”
此次前来,李讷走遍了父亲曾经走过的每一个足迹,在他曾经快乐的地方,重温了那份美好,在他曾经悲伤拼搏的地方,感受了那份坚持与勇敢,内心的那份纠结与无奈,好像在这里找到了答案。
在看到父亲曾经的每一块回忆后,她找到了父亲的初心,同时,在心里无数次告诉自己:“其实,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,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,也有自己想要追寻的东西,不必被身份等束缚,保持初心,勇敢向前。”
这一刻,李讷放下了这个身份带给她的大起大落。
还记得1940年,在陕北延安的窑洞中,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,那一年毛主席47岁,江青25岁,中年得女的毛主席大为欣喜,对女儿格外偏爱,于是取名“李讷”
至于为何姓李,是因为在革命战争时期,毛主席曾将自己的名字改为“李德胜”,这就是李姓的由来。
毛主席对李讷疼爱有加,经常称其为“大娃娃”,而李讷则称父亲为“小爸爸”。还记得毛主席在枣园居住时,李讷都已经开始蹒跚学步,一摇一晃走在院中,调皮的她,经常爬到父亲的办公桌上,乱涂乱写,还时不时钻进爸爸怀中嘟囔:“给我讲故事,我要听故事。”
此时,李讷还是一个咿呀学语,跟在毛主席身后的“小屁虫”,转眼,在毛主席的教授与疼爱下,已经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。
而值得庆幸的是,李讷是毛主席众多儿女中,唯一一个在父母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。
儿子毛岸英与毛岸青,从小颠沛流离,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跟着母亲杨开慧四处躲避敌军的追踪,母亲牺牲后,兄弟两人便开始四处流浪,靠乞讨为生,十分凄苦。
而李敏从小被送进保育院,很长一段时间,都不在父母身边,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毛主席,直至14年才得以回到父亲身边。
相较哥哥姐姐,李讷可以说是幸福的。
当年,行军打仗,年幼的李讷不便待在身边,毛主席便专门吩咐卫士送至安全处,虽然时隔数千里,但是,李讷每天都会把对父亲的那份思念,画成一幅画,毛主席每每看到,心情都格外欣喜,将女儿的画作捧在手心,爱不释手,反复欣赏。
等到李讷到了上学的年纪,可是,由于延安被蒋介石占领,所以,一时没有学上,于是,毛主席便吩咐身边的参谋等利用闲暇时间,教她写字读书,这段时间,可以说是李讷最为很开心的。
与工作人员一同吃大锅饭,蹲在院中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,时不时逗趣打闹,十分开心与满足。
虽然在困难之时,年幼的李讷连野菜都吃不上,只能靠黑豆勉强度日,可是,即使这样,她依旧每天十分开心,甚至还跑到毛主席身边,自带童真般的声音问:“爸爸,你说每天吃黑豆,牙齿会变黑吗?”
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:“当然不会,黑豆营养价值最高,虽然吃了不好消化,但不会让牙齿变黑。”
李讷听后连蹦带跳,开心得手舞足蹈起来,纯真的笑容瞬间驱散了毛主席内心的烦恼。
而长这么大,最令李讷印象深刻的是,记忆中父亲最爱吃的是小米混大米粥,里面偶尔放几片白薯,这种饭在我们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了,但是在当年,这可是被毛主席称作宝贝的饭,甚至还专门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“金银元宝饭”。
一次,毛主席与李讷坐在院中,吃着这“金银元宝饭”,同时还与一旁做工的老木工聊天。
都说,人年纪越大,感情越细腻越饱满。所以,老木工在看到此时年仅5岁的李讷后,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。
只见他沉浸其中,越聊越起劲儿,他说自己年幼时与同村小孩经常被父亲打,有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原因,回到家就是一顿揍,和他同龄的一个小孩,甚至被父亲打坏了眼睛,过后,那个父亲十分后悔,以致于久卧床前,一病不起。
此时,年幼的李讷听得津津有味,连饭都没吃几口,但是,她根本不明白,为什么父母要那样对待孩子,这时,她看着对面的父亲说:“还是我父亲好,从来没有打过我。”
说完,木工与李讷都哈哈大笑起来,唯独毛主席听到这句话,并没有很开心,反而脸色异常淡定,用筷子指了指李讷的饭,说了句:“如果你爸爸没有这个,也会那样对你。”
此话一出,本来欢快的氛围瞬间鸦雀无声,一言未发。
这件事虽然是一件小事,却一直留在李讷心中,直至现在,她都时常回忆起这段往事,对父亲当年的那句话,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。
父母打孩子固然不对,但是父亲毛主席却能从这件小事中,感受到一个家庭的贫苦,父母的不易,体会到一个家庭被现实逼迫的那份艰难。从这里也可看出,毛主席的格局与敏锐的洞察力。
的确,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局势面前,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,人们不仅要为生计担忧,还要为生命安全担心,此刻,毛主席与小李讷还能安稳坐在院中吃饭,不久,危险却悄然来袭。
1947年,延安形势越发紧张,蒋介石调集数万大军,对延安再次发起了围攻。情急之下,毛主席提出战士撤离的方针,这时,李讷寸步不离地跟在毛主席身边,震耳欲聋的炮火声,感觉就在耳边,飞机轰鸣声,时不时传来,整个天空一片昏暗,随时,可能会有生命危险。
这时,毛主席低头看看女儿李讷,问:“你怕不怕啊?”
没想到,小李讷却比平时更加坚强,大声道:“爸爸不怕,我就不怕。”
连毛主席自己都没有想到,女儿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,这种坚毅与勇敢,让毛主席深感欣慰,于是,面带笑容道:“挺好,这对你也是一种锻炼。”
可是,这样一个刚毅且坚强的小女孩,却在八岁那年,因长期营养不良,体弱无力。
看着女儿这样,毛主席心中也十分心疼,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,当时战况极为紧张,稍有不慎,全国百姓将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
所以,很长一段时间,毛主席根本无暇顾及女儿的身体,就连贺龙都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
曾数次前去对毛主席讲:“你看小李讷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要不给她开小灶,恢复一下身体。”
可是,毛主席却说:
“现在是革命最关键的时候,战士们奋勇向前,身在前线打仗流血,吃了上顿没下顿,经常食不果腹,全国无数百姓辛苦种得的粮食,舍不得吃,纷纷为了革命交给了部队,自己却靠吃野菜勉强维持,这个时候,我的女儿还要搞特殊开小灶,坚决不允许!”
11月,毛主席率领众队来到杨家岭,李讷听说当地在打土豪,很是好奇,叫着喊着想去一探究竟,于是,卫士长李银桥便应了她的请求。
谁料,看了一圈回来后,李讷不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,反而嚎啕大哭起来,毛主席对此很是不解,连忙前来询问,李讷见到爸爸后,赶忙钻进毛主席怀中,哭着说:“刚刚那里将人绑起来打。”
毛主席听后,顿时一脸凝重,当即下令:“停止此类行为。”
之后,人们才明白,原来,当地的贫农不仅打地主,而且还对乡绅进行批斗,于是,毛主席立即吩咐部下彻查此事。
没想到,竟然发现更恶劣的现象:不少干部将本该归公的财物,归为己有。
毛主席得知后,大为愤怒,连忙提笔起草文件纠正此行为,周总理更是怒斥道:“现在见了好衣服就占,将来进了北京那还了得?现在即刻给我吐出来。”
如果不是李讷的无意之举,毛主席也不会发现社会上这一恶劣现象,事后,毛主席对着女儿李讷玩笑道:“这次立了大功!”
这么多年来,李讷作为毛主席的贴心小棉袄,无时无刻关心着毛主席,为了让父亲开心,她经常跑去做父亲的开心果,而且自打记事起,毛主席每年的生日,李讷都会精心制作一个生日礼物,作为毛主席最特别的礼物。
1954年,毛主席61岁生日之际,此时年仅14岁的李讷精心为父亲用线和纸片做了一书签,中间画了一对寿桃,这是她一针一线,亲自缝制。
做成之后,第一时间便兴高采烈拿去给毛主席看,可不巧的是,此时,毛主席正在午休,不忍心打扰父亲的她便将礼物给了李银桥,并亲手写了一封信,让李银桥代交至父亲手中。
之后,毛主席看到后,甚感欣慰,盯着信件内容,面带笑容道:“女儿长大了,懂得心疼人了。”
1949年,新中国成立后,李讷随毛主席来到北京上学,在进入学校之前,毛主席专门将李讷叫至身边,嘱咐道:“在填入学登记时,家属那栏不能写我和你妈妈的名字,可以换成工作人员的名字,籍贯就写延安。”
李讷虽然不太理解,但还是依旧照做了。所以,连续几年下来,班上没有一人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。
除此之外,李讷上学期间,因为学校离家较远,早上经常迟到,工作人员便擅自开车送她上学,毛主席得知后,大为愤怒大发雷霆:“坚决不允许此事情发生,不可以搞特殊。”
从那以后,毛主席便吩咐李讷在学校居住,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。但即便这样,李讷每周回家,毛主席都不允许开车去接,这让李讷很是苦恼,好在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下,毛主席才勉为其难道:“可以开一辆大卡车,将整个中南海的孩子都接回来。”
毛主席就是这样,无论自己身在什么职位,都不忘初心,坚决不允许自己的亲人儿女搞特殊优待。
因为在他心中,所有人都是平等的,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所以,他一直教导家人及身边的工作人员:“不要搞特殊,去外面工作学习,不能因为是我的孩子或者工作人员,就要求特殊对待。”
李讷也在潜移默化中,似乎明白了父亲的教诲,多年来,因为李讷跟随毛主席时间最长,所以,无论大事小事,喜怒哀乐,李讷都会与父亲分享或倾诉。
1953年,李讷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学习,这里干部子弟较多,几年下来,李讷感触颇深,后来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,直至这时,她才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之前因为身边都是干部子弟,所以,身上养成了不少坏毛病,行为举止间,透露出些许骄傲与得意,在进入大学后,她逐渐接触到不少普通家庭的孩子,在他们身上,李讷感受到更多的是谦虚与谨慎,对待人事物的不骄不躁,这对她触动很大。
这一刻,李讷彻底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从小一直告诉自己不搞特殊,进入学校,不说父亲的名字,也是从这时起, 李讷在心中默默立志:“一定要改变自己,融入集体,自己和普通孩子没有任何区别。”
在一次给毛主席时代的信中,李讷诚恳道:“父亲,现在的干部子弟吃不开了,尾巴也翘不成了,学着慢慢改变,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。”
毛主席看完女儿的信件后,又一次觉得女儿长大了,上次是外表的成长,这次是心理的彻底成长,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与不足,毛主席对此甚感欣慰。
从那以后,李讷时刻严于律己,任何情况下,都铭记自己曾经立下的誓言。
不仅坚持每周乘坐公共汽车回家,而且还在上报口粮时,尽量少报许多,毛主席得知后,欣喜万千,当即拍手表扬道:“女儿真的长大了,将想法付诸于行动中,并且明白了其中的艰难。”
很长一段时间,李讷在学校都是饿着肚子,看着同学们各个吃得满嘴冒油,李讷十分羡慕,但是嘴上从没有半点抱怨,只是在回家后想要带一包奶粉去学校,但是却遭到毛主席的批评,无奈之下,只能每天挨饿。
之后,因为学业繁重,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回家,终于,过了一个多月后,一个周六,李银桥想到了许久未见的李讷,便向毛主席说:“李讷许久没有回家了,今天一起吃饭吧。”
李讷才回到家中,毛主席令炊事员多下了一倍的小米,特意炒了四个菜,煲了一个汤。饭桌上,李讷第一次见到如此丰盛的菜肴,立马狼吞虎咽吃了起来,滚烫的米汤仿佛将她的眼泪挤了出来,菜进到嘴里,连嚼都顾不上嚼,便硬生生吞了下去。
一旁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,他们怎么都不敢相信,这竟然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的女儿?而且国家已经恢复了稳定,竟然能饿成这样。
这一切毛主席也都看在眼里,眼眶湿润地看着女儿,轻轻说道:“吃吧,多吃点。”
都是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,所以,身为母亲的江青看在眼里,心中说不出的滋味,但是始终没有说一句话,只是缓缓放下筷子,默默地看着女儿,目不转睛。
饭后,毛主席拉着李讷在院中散步,开口便说道:“与人民比起来,你这还算好一点,要和人民群众一起度过难关,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。”
不久,李讷就因长期无法承受这些苦难而生病住院,全身浮肿,只好休学回家养病。
这段期间,毛主席经常给李讷写信,因为他深知自己女儿的脾气秉性,从小到大既骄傲又敏感,他生怕女儿受不了这个压力,便经常写信安慰。
但是,此时公务繁忙的毛主席根本没有时间像普通通父亲一般,陪在她身边,循循善诱,曾无数次,毛主席都对自己说:“我不是一个好父亲。”
可是,不管怎样,毛主席明白女儿心中的压力,或许这就是作为干部子弟的不易吧,既要严格要求自己,比别人优秀,又要低调,事事有所顾虑。
值得庆幸的是,最终,在毛主席的安慰下,李讷身体逐渐有所好转心理也更加健康,活泼开朗,毛主席对此甚感欣慰。从此,李讷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,低调且踏实地做着自己的工作。
转眼,毛主席已经两鬓斑白,久卧床前,无时无刻需要人照料,不能再像从前一样,与李讷玩耍,看着父亲身体每况日下,李讷心中很不是滋味。
所以,每天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来到父亲身边,照顾他,珍惜与他在一起的每一天,曾无数次,毛主席对李讷说:我要回韶山,想要再见一眼韶山,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回去,哪怕是遗体也要送回去。”
但出于身体考虑,毛主席的这一心愿一直没有实现,但李讷却深深记在心中。
1976年,毛主席因病逝世,享年83岁。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毛主席仍对李讷说:“一定要回韶山看看你的叔叔,你的叔叔一直吃不饱饭,过着苦日子。”
所以,1984年,李讷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,回到韶山,不仅走遍了父亲生前的所有地方,而且还专门看望了叔叔毛泽连一家,临行前,给他们口袋中塞了一百元钱。
在韶山,李讷听到乡亲们亲切的话语,甚感欣慰,泪水止不住往下流。在回北京之时,她特意掏出手帕包了一抔故乡的泥土带走。
回到北京,李讷按照父亲的心愿,继续投入工作中,在平凡的岗位中低调且勤奋地工作着,心中时刻铭记这父亲生前的教诲与嘱托,每天下班后,都会坐公共汽车回家,买菜做饭,过着普通且幸福的生活。
本文来自档案馆老何投稿,不代表T9K9经典影视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