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
我们常常有一种感觉:做慈善是富人的“特权”,和我们老百姓无缘。然而这位平凡的妈妈,却用她微薄的收入、一颗善良的心、一根扁担,从19岁至今,连续做了40多年的慈善。在这40多年里,她抚育87个孩子成才,
我们常常有一种感觉:做慈善是富人的“特权”,和我们老百姓无缘。然而这位平凡的妈妈,却用她微薄的收入、一颗善良的心、一根扁担,从19岁至今,连续做了40多年的慈善。
在这40多年里,她抚育87个孩子成才,其中11个考上了清华,9个考上了北大。她是一位伟大的妈妈,付出却不求回报,只要孩子们能像她一样,乐于助人就够了。
1979年,麦琼方19岁,是百色市人民医院洗衣房的一名勤杂工。这天,医院来了一位平洋屯的农村妇女,她独自一人来医院看病,没有人陪同和照顾。
麦琼方看到后,心生怜悯,每天都给这位妇女送饭,这一送就是1个多月。这就是麦琼方第一次做慈善,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,持续不断地做了40多年。
40多年里,她用坏了18根扁担,靠着双腿,一步一步走在崎岖的山路上,走进大山,给孤寡老人送衣物、被褥、油粮、药品等物资,陪老人说话,许多老人都亲切地唤她“女儿”。
有一次,麦琼方挑着两麻袋衣物进山。在经过一段悬崖时,因为路滑,她连人带物掉进了10米高的悬崖而昏迷,直到深夜才苏醒过来,简单包扎后,她便继续进山。
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,在贫困的农村里,多是老人与小孩。当1982年,麦琼方看到一位拿着录取通知书,却因没钱上学而哭泣的男孩时,她便决定资助这个男孩。
此后的40余年里,除了她自己亲生儿子外,麦琼方经过监护人的同意下,一共抚育了86个孩子。家里人最多的时候,住了14个孩子和3个老人,一周就要吃掉90多斤大米。
尽管生活如此艰难,麦琼方从没放弃过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,养子、养女上大学了,麦琼方给他们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费,而他的亲生儿子每月只拿到400元。为了维持生计,她不惜打3份工。
为了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,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。那要怎么开源呢?为了多赚点钱,麦琼方每天都打3份工,从医院下班后,就去烧烤店串烧烤,半夜再去看大门。
当然麦琼方赚的钱,要养活一家人是远远不够的,于是她就租了10亩地,用来种粮食、种瓜果蔬菜、养鸡养鸭养鱼,才勉强解决了一大家子的温饱问题。
她的事迹被报道后,人们亲切地称呼她“扁担姐”,因为她这份不求回报的无私大爱,使她获得了道德模范和“感动百色十大人物”的殊荣,还荣登了“中国好人榜”。
麦琼方曾悉心照顾陈老7年,帮他买菜、洗衣、做饭,把他当自己的亲生父亲照料。陈老去世后,在遗嘱里指明要把几十万的存款和房子给她,老人的3个孩子也很支持,多次相劝,但麦琼方坚决不肯接受。
有人问:“你都55岁了,又有这么多孩子。只要他们工作后,每人给你500元生活费,你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养老了,你又何必再奔波劳累?”
麦琼方回答道:我资助抚养这么多孩子,并不是为了回报,只要他们赚钱了,能像我一样,去帮助有需要的人,体会妈妈是怎么过来的,就足够了。
在麦琼方的影响下,她的儿子、丈夫、养子、养女以及身边的许多人,都加入了慈善的行列。“勿以善小而不为”,这句话意思是:不要以为善事很小,就不去做。
像麦琼方一样,她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,但却能够温暖孤寡老人,改变87个孩子的命运,影响身边的人,让人间变得更加美好。祝愿这位伟大的妈妈,一切平安顺遂!
本文来自文史颜如玉投稿,不代表T9K9经典影视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