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网上,一个专家的发言上了热搜。
“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不对的,子女也是消费品,而且是长期的,可以带给你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,他的价值,超过你买别的消费品的价值。”
这位专家的话,让人听了极度不舒服。
为了鼓励生娃,居然把孩子跟消费品做对比,还用价值感来证明回报。
就想问问,把孩子当人有这么难吗?
随着大龄单身人士的增多,催婚催育不是新鲜事,不过很多专家,都以经济增长和晚年赡养为由来劝解。
这位专家可好,直接撕开遮羞布,不装了,你不生孩子,怎么发展经济?
她似乎忘了,自己也是女性,应该也是位母亲,生孩子和回报真的成正比吗?
遇到孩子不听话,或者成家后难以维持生活,该怎么办?
我们来看下面这对8旬老人,他们生了7个孩子,4个儿子3个女儿,晚年幸福吗?
02
这对老人来自农村,一位旅游博主遇到了他们,就有了下面的对话。
“大爷,大娘,您二老高寿啊?”
大爷说:“我87岁,她88岁,我们有7个孩子,老二没了,28岁那年意外离世。”
“你们平时就住在这里吗?房子盖了多少年了?”
大爷:“原来在老四家住,帮带带孩子,老二没了,留下一个刚会走路的娃,媳妇嫁给了老四,后来孙子长大要结婚,我们就搬到老房子了,这房子还能住。“
“那就是还有6个儿女,他们会给生活费吗?每个月给多少?”
大爷:“给啥呀?没人给,一分也没有。”
“平时你们还能挣钱吗?收入来源是什么?”
大爷:“干不动了,地也给儿子种了,现在一个月有108元养老金,两人就216块。”
“这笔钱够用吗?你们平时的支出多不多?”
大爷:“不够用!生活够维持,还有欠的几千块债还没还。”
“你们怎么会欠债了呢?”
大爷:“4个儿子,盖了4个房子,还要帮他们结婚,只能靠种地收入,窟窿一直没还上。”
“原本想问你们有多少积蓄,看来没必要问了,大爷,你们没钱用,干嘛不问儿女要呢?”
大娘说话了:“谁也不容易,都拖家带口的,有孩子要抚养,孩子挣的钱也不够花,不能要。”
博主愣了一下,问了一个扎心问题:“大爷大娘,都说孩子多有福气,你们感觉幸福吗?”
大娘嘴角动了下看下远方,大爷摇摇手:“啥幸福?表面看怪热闹,其实操心啊,哪个孩子家有事,都会来找你。”
这个视频被很多网友点赞,称是最真实的生活画面,也狠狠打脸专家。
03
多生孩子,并不能带给你幸福,反而会给你带来压力。
大爷大妈是勤劳本分的人,也是大多数农民的代表,他们一辈子兢兢业业,挣到的钱都花在儿女身上。
帮儿女成家,给儿子盖房子,并且带大孙辈,在原本该享福的年纪,依然要自食其力,才能养活自己。
大爷说话时,只露出两颗牙,很显然,他吃饭是有局限的,只能吃软一点的粥。
他难道不想装一副假牙吗,但动辄几千块的费用,根本不在他承受的范围内,他只能日复一日,忍受着缺牙的煎熬。
其实他缺的不是牙,而是钱。
按照专家的理论,7个孩子,每个儿女每个月给一百块,也能让父母衣食无忧。
事实是,家里有多子女,注定有限的资源会被瓜分,儿女如果得不到好的教育,长大后也只是重复父辈的生活,他们没有挣大钱的能力,能维持自己的家就不错了。
这并不能说儿女不孝,其实在农村,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,只要父母能走动,就没有儿女守在身边。
老人需要的孝顺,不过是卧病不起时的一碗汤。
看到这里,你还认为孩子是长周期消费品吗?
专家这样说,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意思,她的生活环境很富足,根本理解不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。
04
曾有人说年轻人挣钱难?
有位专家给出的答案是,那就多出租一套房子。
有人说农民买东西不方便。
专家就支招,让农民都住到城里,需要干农活时,开车去农村种地。
让人可笑又无奈,这就是脱离现实的傲气,这些所谓的专家,根本不肯低下高贵的头,他们的思维,都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。
回到要不要生孩子的问题上,人都有爱孩子的本能,如果条件允许,根本不需要催生。
与其催促年轻人多生孩子,不如鼓励男人多顾家,少一些丧偶式育儿,并且提高宝妈的待遇,让宝妈再就业少一点困境,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
我们经过多年的发展,好容易有了优生优育的意识,把孩子的培养放在重心,真没必要为了催生,就鼓励多生。
要不要孩子,需要根据家庭环境来定。
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,少生孩子,也是一种慈悲。
说到底,生活需要平衡,而不能简单用多与少来衡量。
本文来自子芫伴你成长投稿,不代表T9K9经典影视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