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
美好的事物,总是让人念念不忘,但对“宝塔糖”的记忆,则是喜忧参半,喜的是: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,能吃上糖是一种幸福;忧的是吃完糖之后,将要面对的“可怕场景”。为什么会“可怕”呢?记得我每次吃完“宝塔糖
美好的事物,总是让人念念不忘,但对“宝塔糖”的记忆,则是喜忧参半,喜的是: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,能吃上糖是一种幸福;忧的是吃完糖之后,将要面对的“可怕场景”。
为什么会“可怕”呢?记得我每次吃完“宝塔糖”,有了便意之后,都得叫我奶奶拿着火钳盯着我排便。为什么要拿着“火钳”呢?主要是排出来的“蛔虫”,总是挂在屁股上勾来勾去的,这时就需要“火钳”助一臂之力,把蛔虫拉出来。
这种情况还算是好的,有时这肚子里的“蛔虫”,还会趁着睡觉时,自己从嘴巴、鼻孔、肛门钻出来,那才叫“可怕”。当时的生活环境,以及卫生条件比较差,“蛔虫病”也就十分普遍。
基于这可怕的记忆,当时我就想:要是有那种,能把蛔虫粉碎在肚子里的“蛔虫药”就好了。感谢社会的进步,今天儿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很多事物也销声匿迹了。比如制作“宝塔糖”的原材料:蛔蒿,正是因为“蛔蒿”,“宝塔糖”才和苏联有了关系。
就算现在也有“宝塔糖”,但“味道”也不一样了,因为曾经制作的“宝塔糖”的原材料:蛔蒿,在我国已经绝种了。那这和苏联有什么关系呢?为什么要吸取教训呢?
这一切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,“宝塔糖”的制作原料是:蛔蒿,但我们国家并没有这种植物,由于和苏联关系密切,就向苏联进口。直到1952年,苏联才给我国送来了20克蛔蒿种子。
当时“蛔虫病”十分普遍,对“宝塔糖”的需求量也很大,况且当时我国的制药技术还十分落后,所以只能依赖苏联提供的“帮助”。现在得到了20克的种子,自然视若珍宝。
为了提高蛔蒿的存活率,国家把20克的种子,分为4份,分别送往西安、潍坊、大同以及呼和浩特4个国有农场,进行培育。后来3个地方的农场都培育失败了,只有潍坊农场,培育成功了。
培育成功后,就开始了大面积种植蛔蒿,原材料的问题就解决了,“宝塔糖”的产量就有了保障,国民的“蛔虫病”也有了保障。然而好景不长,之后两国关系恶化,苏联把之前提供给我国的制药设备和技术,统统撤回去了。
这种感觉,就像被别人“扼住了喉咙”一样难受,过度依赖苏联的弊端,方才显现出来。好在后来经过我国技术人员的钻研,才解决了问题,“宝塔糖”才能继续生产。
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在解决了设备、技术等问题后,因为气候、人为等因素,蛔蒿产量极度匮乏。但物极必反,等一切“动荡”过去后,“宝塔糖”又“起死回生”,且迅速达到了市场饱和。
供过于求,自然种“蛔蒿”的人就少了。再者,随着社会的发展,也有了更好的“替代品”。所以在1982年,“宝塔糖”就被淘汰了,自那时起“蛔蒿”便销声匿迹了,尽管现在市面上也有“宝塔糖”,但已不是从前那个味道了。
《易经》说: 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况且靠山山会倒,靠人人会跑,只有自己最可靠。不管是人与人之间,还是国与国之间,要想有一席之地,都必须自立自强,只有自己强大了,才能“天下无敌”。
本文来自笙歌历史投稿,不代表T9K9经典影视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